秘密武器“辽”百公里加速只6秒能抗7级大风
沈阳晚报小记者们近距离观察无人机
在沈阳,“北京八分钟”引发的“智能制造”话题持续发酵。而无人机同样是机器人时代的一个缩影。那么问题来了,无人机是怎么工作的?它们的应用领域有哪些?它们是什么材质的?3月6日,怀揣着一个个疑问,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与沈阳晚报小记者一起探秘沈阳最牛“智造”企业——沈阳无距科技有限公司,见证“世界十大无人机应用团队”的无限创造力。
80后博士放下金饭碗去创业
这是一群平均年龄才三十出头的年轻博士,他们本来拥有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令人羡慕的“金饭碗”,只因为他们怀揣“国强则志强,志强则国兴旺;强国强军,利国惠民,让中国人在世界上挺直腰杆”的梦想,两年前他们辞职组建了沈阳无距科技有限公司,立志打造工业级无人机的中国名片。
如今,他们获得多项大奖和社会荣誉,技术团队更是被国际顶级无人机刊物《journal of field robotics》评为“世界十大无人机应用团队”,目前已申请专利及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达78项,公司估值超过6亿元。
这一国内首屈一指的无人机专家团队的带头人是36岁的博士苏文博,看上去就像一个阳光大男孩儿。作为无距科技的创始人,身为80后的苏文博放弃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的工作,带着一支集结了优质科研力量的团队开始他的征程。
谈及沈阳的创业环境,苏文博说:“之前,确实受到了外省市的招商引资,给出的待遇很优厚,创业政策也非常好,但我还是选择留在沈阳,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沈阳人,要为家乡争口气,如果人才都流失了,那么又由谁来发展沈阳,谁来振兴东北呢?”
两年来吸引51位精英“回流”
凭借着“无距”的创业理念,无距科技迎来了一群“勇者无惧”的骨干力量。经过两年多的积累、沉淀,沈阳无距科技有限公司从10人团队发展到17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占比超过65%,核心技术人员均来自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而在创业一段时间过后,苏文博发现,东北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理工人才的储备基地,东北的知名大学中,理科文科比例有7:1之多。沈阳作为东北最大的城市,会吸引大部分回流的东北人才,在回流的过程中,这些人才都需要有一个好平台,能够让他们安心工作,这样才能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目前,辽宁籍的员工占无距科技员工的70%,其中,两年来已吸引51位行业精英从国内一线城市和海外“回流”。
沈阳“智造”填补国内空白
在沈阳无距科技有限公司的一楼,苏文博向记者展示了该公司今年主打的两款无人机,一款是“无距”串列翼倾转旋翼无人机,另一款则是“辽”矢量多旋翼无人机。
“‘无距’串列翼倾转旋翼无人机是国内推出的首款串列翼倾转旋翼无人机,拥有11项关键技术专利,主要在飞控、气动、结构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而‘辽’矢量多旋翼无人机属于国内首发,具有急速前飞、随时悬停、垂直起降、抗风性能高等特点,填补了国内同类无人机空白。”苏文博介绍,倾转旋翼无人机集合了旋翼无人机与固定翼无人机的优势,凭借既能高速巡航又能垂直起降、精准悬停的性能被人们称之为空中“混血儿”。
“叔叔,请问无人机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沈晚小记者王秋男发问。“无人机的材质是碳纤维,重量轻且强度高,就算是人踩在上面也不会坏。”苏文博告诉他。
“辽”百公里加速只需6秒可抗7级风
在公司楼后的试飞场地,“辽”矢量多旋翼无人机进行了飞行展示。
苏文博介绍,“辽”矢量多旋翼无人机具有高效的飞行效率和精准的飞行能力,无论是360度全方位的飞行监控需求,还是6秒破百公里的飞行机动性,均达到业界领先水平。具备自主起飞、自主巡航、自主返航、绕点飞行、变姿态飞行等功能。凭借x形独立倾转旋翼结构,无人机可任意改变飞行模态并保持精准悬停,可抗7级大风。
对于无人机的应用领域,苏文博介绍,无人机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在诸多领域,小到游玩摄影大到抢险救援、电力巡检、警用监察、农业植保、航拍航测、物流配送等,无人机其实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看世界,提升效率、甚至可以拯救生命。例如,在各类巡检及监测方面,无人机巡检的优势在于其自身灵活可在空中来回穿梭,并且自身配备有摄像设备与控制中心连接,将资料传回控制中心,避免了浪费大量的人力去一一核实和巡察,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在物流配送过程中,从起飞点到配送点,原本10多公里的送货路程,无人机不到20分钟就送到了。快递小哥只需站在无人机降落点,取下包裹交到客户手中即可。更重要的是,无人机可以拯救生命,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无人机也能够帮助救援组织尽快获得地区受损情况,从而进行救助。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高级记者 白昕 摄影记者 常晟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