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隐藏在沈阳深处的老建筑,它们或多或少会记录着这座城,感谢这位博客的作者,但是谁是原创很感谢,可以给我留言,我将您的名字写上,因为很多的需要时间去拍摄,感谢您给我们带来的历史和现实的照片,让我们感受这个历史带个我们的不一样!感谢
某位学者说,一座没有老建筑的城市相当于没有灵魂。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但却很少拥有存在五十年的建筑。
照片中的欧洲,古色古香的城镇,一条蜿蜒的河流沿着长满苔藓的堤岸绵延远方。
照片中的中国,挺拔现代的大厦,雾霾与沙尘让我迷离于北方和南方城市的不同。
千篇一律的“迪尼斯世界最高建筑”,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千篇一律的“罗马假日花园”,让我觉得这是个没有特点也没有信仰的时代,更可悲的是中国人在这样僵尸般的恍惚中急功近利地创造着所谓奇迹。
我们不幸生存在这个时代。
在仿古风倒流的今天,我也好想呐喊,为了那被羁绊的自由,为了那蠢蠢欲动的心,为了那怒放的生命。
于是拿起相机,用镜头去对比昔日的泛黄照片。去寻找那些隐藏在沈阳深处的老建筑,它们或多或少会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只不过,用另一种方式。
感谢曾经帮助过我的人和那些和我搭讪的陌生人,但中国真的有些地方是不能拍照的,比如军事警备区,比如政府机关,也实属无奈。
2、文字摘自网络,照片都是原创。
3、照片按照沈阳首批公布的70处不可移动文物顺序,其中有重复的,也有现在不存在的,文中详述。
1、陈云故居位于和平区桂林街89—3号,南临北四马路,西临桂林街,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占地面积 195平方米,建筑面积385平方米,为日式二层水泥瓦顶砖木结构。57年前,陈云主持接收沈阳时,就居住在这里。
1948年11月2日接收沈阳时,陈云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兼任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在陈云主持领导下,短短两个月中,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便顺利地接收了沈阳,稳定了沈阳政治、经济形势,恢复了沈阳正常社会秩序。
当时,在这幢小楼里,陈云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窗户上整夜闪亮着灯光。在陈云领导下,接收沈阳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陈云拟订的布告中,通知旧职员均按原有职务照常上班;对职员、工人一律发给生活维持费10万元(东北币,约等于20公斤高粱米)。在陈云领导下,沈阳特别市政府接收了国民党除警察局外的 6个局、6座医院、1个公司、12家工厂和59所学校,共计129个附属单位8000余人的庞大机构,遣散了9个或反动、或无用单位人员。
1948年11月28日,在这栋小楼里,陈云起草了《关于接收沈阳经验简报》,总结了接收沈阳经验。1948年12月14日,中央批转了《关于接收沈阳经验简报》,成为当时全党做好城市接管工作的指导方针。
替换高清大图
2、于济川公馆旧址,位于沈阳市沈河区中山路196号。现房空置。被沈阳市文物局定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于济川公馆位于沈河区中山路196号,紧临沈阳迎宾馆东侧,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其主楼又称虎楼。主楼为坐北朝南的砖混结构建筑,地面三层,地下一层。地下室有半圆式窗户高出地面。主楼门厅前东西两侧以对称式10级楼梯弧旋通入楼内,楼体正中上下三层正中及左右两侧均有宝瓶式的雕空栏杆,十分华美大方。一楼正门前的抱厦以四根圆形水泥柱廊支撑,直立顶至二楼的半圆弧形阳台,是一座欧式风格建筑。
原主人于济川,1887年生于辽宁铁岭西堡乡。清末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毕业后回国,曾两次参加直奉战争。1929年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高级参议。“九·一八”事变后,在北京闲居。建国后,曾任政协辽宁省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1959年在北京病故。
3(41)、汤玉麟公馆旧址有两处:(1)处位于和平区十纬路26号;(2)处位于沈河区北三经街71号。别看是两个区,其实就隔着一条马路,被沈阳市文物局立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汤公馆始建于1931年,是当时东北军高级将领汤玉麟的一处私宅,汤公馆因此得名。公馆占地1400平方米,共四层。汤玉麟和他的一位姨太太在此居住过,但是时间并不长,只有一、二年的光景。
“九·一八”事变后,这里被日军占领,一度成为日本关东军独立守备队驻扎地。解放后,时任东北局书记的高岗曾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过。上世纪50年代,为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办公地,直到2000年法院迁走后,汤公馆就被废弃,一度荒草丛生成为危房。
2004年,汤公馆被沈阳市政府认定为首批70个地上不可移动文物之一。2007年7月,经过加固、重修装修,曾经的汤公馆成为了“汤公馆食府”,曾经被人淡忘的汤公馆终于再次走进沈阳人的视野。
汤公馆链:公馆主人汤玉麟 冒死救过张作霖
汤玉麟,字阁臣,阜新人,1871年出生,青年时落草为寇,在辽西称霸。1900年与张作霖办保险队,后被招抚为地方巡防营,汤玉麟任二营帮带辛亥革命后,他协助张作霖镇压奉天党人,后来升任骑兵第27团团长、53旅旅长;1921年任东边镇守使和剿匪司令;1928年任热河省省长,1937年病逝。汤玉麟公馆于1930年4月20日开始兴建,原计划1932年4月竣工但由于“九·一八事变”爆发,致使工程中断,一直拖到1934年才竣工。汤玉麟公馆原建69间房间,1935年6月10日,被辟为“国立博物院”;1945年10月至11月25日,中共沈阳市委机关设在此处。后来,国民党在此间设立了“国立沈阳博物院筹备委员会”。1949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在此成立,1959年更名为辽宁省博物馆。据史载,汤玉麟任热河省省长时,日军进犯热河,他放弃热河逃往天津。1934年,南京政府取消对汤玉麟通缉,任其出任北平军分会高级顾问,但半年后就被解职回到天津寓所。1934年汤玉麟公馆竣工后,他没能体验到乔迁之喜的滋味。
(1)处位于和平区十纬路26号
(2)处位于沈河区北三经街71号
4(与32是同一个地方)、“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旧址。
5、沈阳“奉天满铁铁道总局”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北街4号。现为沈阳铁路局用房。被列入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满铁成立于1906年,是日本侵略和掠夺中国东北的重要综合性机构。奉天铁道总局原址位于现沈阳市太原北街,当时为日军关东军第29联队练兵场,日军攻占北大营时所架设的240毫米榴弹炮当年就设在附近。1934年日本在此兴建满洲铁道总局大楼,1936年10月3日,满铁改组铁路管理机构,将原来的铁道部、铁路总局、北满铁道管理局、铁道建设局合并,在奉天设立铁道总局。在东北解放战争中曾作为东北国民党军司令部。该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现为沈阳铁路局用房。
6、沈阳“南满医学堂”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北二马路92号。现房为中国医科大学所用。被列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日本为培养在南满铁路工作的医师,1911年即在沈阳建立了南满医学堂,日人河西健次为堂长。这是我国东北最早的高等医学校。1922年改为满洲医科大学,学制7年。1926年增设4年制医学专门部,专招中国学生,并许可中国女生入学。
1946年,原满州医科大学改为沈阳医学院,1949年沈阳解放后,由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接管,与辽阳医学院、锦州医学院统一合并为中国医科大学。
7、沈阳“原辽宁同泽女子中学教学楼”旧址,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承德街3号。2004年被沈阳市文物局立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2008年升级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沈阳市同泽高中女中部(简称同泽女中)始建于1928年,是一所历史名校,由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创办,并亲任董事长。该校舍由一位德国工程师设计并监造。所用教学设备都是由外国进口的。校内有俱乐部、操场、健身厅、梯形教室、地下礼堂等设施。
第一代校长王刚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1929年3月新校舍落成,举行开学典礼,张学良夫人于凤至参加了剪彩,学校声誉盛极一时。解放后更名为沈阳市第三女子中学,为沈城最优秀学校之一,是优秀女孩的首选学校。“文革”期间被迫停办女中,实行男女合校。1989年成为省级重点中学,2003年5月同泽女中以同泽高中女中部的形式恢复建制。
8、沈阳“平安座”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民主路260号。现为沈阳市文化宫用房,被沈阳市文物局立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沈阳“平安座”旧址大楼,为一座7层船式造型的建筑,由日本人设计和承建。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建筑面积9610平方米,剧场面积5190平方米,有坐席1704个。
2007年,旧址大楼进行了一次彻底的修缮和改建。为了能和当初的颜色配套,外部墙体的米黄色和豆绿色马赛克砖,都是从全国各地找来的。大楼内部唯一是70年前留下来的四根直径半米的柱子,将被继续保留。原来1704个坐席,将减少至五六百个。省出的空间将留做他用。改建后的沈阳文化宫将恢复纯公益性的功能。
9、沈阳“奉天邮电管理局”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市府大路157号,现房为省邮电管理局所用。被列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该旧址由荷兰人设计施工,建于1927年。建筑内外装修与装饰每个细小的地方都很考究,欧式特色……如今,这座平面呈“ l”型建筑楼顶的绿色宝顶钟楼,已经成为沈阳城的一大标志性建筑。
10(40)、沈阳“张寿懿旧居”旧址有两处,(1)处位于和平区八纬路14号,建于1917年,现归沈阳市物资局使用。(2)处位于沈河区文会街33号,现房为沈阳市财政局所用。张寿懿即张作霖五姨太寿氏,又名王雅君,满族人,世居沈阳,为黑龙江将军寿山外室王氏女儿,受过教育,长期陪伴张作霖左右。在“帅府”,她有多处住室,张作霖并在此地为她建立了豪华公馆。“九·一八”事变后,她移居天津。解放前夕去台湾,1966年病逝。
沈阳“张寿懿旧居”旧址(1)处为单体建筑,占地面积468平方米,建筑面积1926平方米。该建筑坐北朝南,地上四层,地下一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水泥顶瓦,米黄色墙体,有拱形窗楣。正门建有雨搭、平顶,由4根米黄色水泥圆柱支撑,混合式柱头。该建筑后门一侧有楼梯可通往二楼,三四层为半越式,有平台,周围有栏杆,整体建筑风格为欧式。
沈阳“张寿懿旧居”旧址(2)处为单体欧式建筑风格,该建筑坐北朝南,三层红砖混结构。两处旧居都被被沈阳市文物局立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1)处位于和平区八纬路14号
(2)处位于沈河区文会街33号
11(14)、张作相公馆在沈阳有两处,一处位于和平区八纬路16号,现房为某局使用;另一处位于和平区北五经街,现房为民盟辽宁省委所用。两处旧址均被市文物局确定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1924年出任吉林省省长兼督军的张作相,被不少人误以为和张作霖是兄弟俩,其实他是锦西义县人,张作霖是海城县人。
张作相,字辅忱,1881年生于义县南杂木林子村。幼年家贫,只读过3年私塾。1901年,他率20人到新民府八角台村投奔张作霖,与张的人马合在一起,拉起了一支拥有200多人的“保险队”。次年,被清廷收编,张作霖任新民府游击马队管带,张作相为哨官。1907年,按年龄为序,马龙潭、吴俊升、孙烈臣、张景惠、冯德麟、汤玉麟、张作霖、张作相8人结拜为盟兄弟。 np?(9;3*
1919年,张作霖重建东三省讲武堂,张作相任堂长,5年后,出任吉林省督军兼省长。在这时期,他主张“固守关外,将养生息,训练士兵,扩充实力”为上策。基于这种思想,他在任吉林省督军兼省长时期,做了一些有益于民众的事。如在吉林严禁种植鸦片,严禁吸毒贩毒;他拒绝与日本人合作,独自兴建了吉海铁路,并创办了吉林大学。
,沈阳皇姑屯炸车事件发生后,张作霖被炸死,张作相一心辅佐少帅。张学良对他也很敬重,称他为老叔、辅帅。 1933年,张作相退出军政界,一直在天津英租界隐居。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想让他到东北任职,遭到他的拒绝。1948年,蒋介石去台湾前夕,曾派人请他去台湾,仍然被拒。张作相与我党关系密切,周恩来对他有很高评价。1949年3月,张作相去世。
(1)和平区八纬路16号
(2)和平区九纬路22号
12、沈阳“于学忠公馆”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北五经街,现房为某律师所所用。被沈阳市文物局立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于学忠(1890~1964) 国民党抗日将领。字孝侯。蓬莱人。1911年毕业于北洋武卫左军(即毅军)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历任排长、连长,热河西林镇守使署中校副官长。1917年调任直系吴佩孚部陆军第十八混成旅炮兵营长。后历任步兵第二团团长、十四省联军第二十六师师长、长江上游副司令、荆襄边防总司令、第二次直奉战争后转投奉系张作霖,历任镇威军第二十军军长、东北边防公署军事参议官、滦州警备司令。1928年后历任东北军第一军军长、天津卫戍司令、河北省政府主席兼第五十一军军长、甘肃省政府主席、江苏绥靖主任。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参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采取与共产党合作的立场。抗日战争时期,曾参加津浦路南段战役、台儿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