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为止,注会专业阶段所有科目的考试都参加过了,有些考一次,有些考了两次,有些明年说不定还要考第三次,在看书过程中有过各式各样的感悟,但大部分都是属于坑爹骂娘之类,也有一小部分我觉得还是有点道理的。
仅仅是一个考试,不仅仅是一个考试。
从本质上说,这仅仅是一个考试,没过也没啥,过了也不见得多了不起,有很多人休学考,辞职考,那是高估这个考试的含金量,就我这二十多年混过来的经验,所有考试充当的都是敲门砖的作用,有了证,可能就有了进入新行业的机会,但是进去以后还以为自己手里拿着砖头很牛逼,那就是脑袋进水了。
这又不仅仅是一个考试,注册会计师是一个执业资格证,拿证是为了有揽活的资格,是要干的,从这些年注协编书和出题的手法来看,这个考试越来越偏向于与实务结合,特别是审计方面,人家玩的都是审计理念这么高端的东西,而很多人还在背这个背那个,苦恼于背了后面忘前面,一本书这么厚怎么背得完这种末节,真是本末倒置!要是没有深刻地思考过注册会计师这个职业是干什么的,六科各自作为单独学科其产生发展的原因这些问题,这考试还真是不容易过。
专业阶段有六个科目,在这个考试中他们看起来是一起的,其实是独立的,每科有不同的特点,在我看来,可以粗略地划分:
审计和战略,经济法和税法,会计,财管,税法具有两面性,有些时候像经济法,有些时候像财管,其本质上还是法律,具有法律条文性的一般特征,所以把它和经济法归一类。
有些人纠结于一年报几科,以及哪科和哪科一起报比较好等等无关大局的问题,这些都是浪费时间,在我看来,会计先考是有好处的,其他的看心情。如果已经作了和中注协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决定,一年内保证学习时间,无论选啥,过两科不是问题。
据我的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每一科都恶心得要死,cpa就像蹲大狱,在里面无论呆在哪个牢房都没酒店舒服,而且所有的牢房都得必须呆一次,既然如此,何必花时间纠结于先后呢。
审计和战略具有流程化
一环扣一环,可以按前后顺序把他们衔接起来,做完这一步做下一步,做下一步的时候发现上一步有问题再回去修正,这样不断在前进中后退,在后退中前进;审计和战略都涉及到内部控制,一个是内部控制的测试评价,一个是内部控制的设计实施,可以说互为表里;审计和战略都与风险息息相关,审计是风险导向,战略制定的过程也是风险导向的。
税法和经济法法律化
天生好基友,记忆是重点,没什么好说的。
会计和财管独立化
其本身作为一门涵盖很广的学科,也是我觉得最有难度的两科。
漫漫长夜做分录
会计
从哲学的角度看,会计是一种方法论,是人设计出来为了更好地管理企业的一种方法。会计的所有精华都浓缩在六个字中:确认、计量、列报。
简而言之,当企业发生一笔交易后,这笔交易会影响哪些科目的账户,是资产和负责还是收入和费用,把每一笔交易归入相关科目之下,这是确认;
归入科目之后,每个科目之下要借记还是贷记,借记多少金额、贷记多少金额,借贷双方相等,这是计量;
到一定时期,把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所有交易产生的确认、计量的变化汇总到财务报表上,这就是列报。
说是容易,只有六个字,但是每个企业的交易活动何止成千上万,要明白每一种交易活动的确认、计量、列报是很困难的,于是便有了分类,教材把一般工商业企业平时发生得较多的交易按照科目来划分章节,就是前面十章左右的内容,而把发生较少的交易,同时也是一般会计较少接触到的容易出现错漏报的交易按照交易名称分类,比如后面的债务重组、租赁等。这样方便学习者掌握。
到最后,再来一个重磅的合并财务报表,基本上一本书就是这样一个由分到总的结构:按科目划分的一般交易—按交易划分的特殊交易—单体列报转为合并列报。
会计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浓缩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浓缩到什么地方呢?财务报告!会计一本书的主要框架除了上面说到的“分—总”结构外,还可以从财务报表角度来看,以2012年教材为例,第12章的标题是财务报告,为什么财务报告这一章放到教材中间而不是后面呢?这是教材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因此下面的分类就不言而喻了:第2到第11章是资产负责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内容;第13章到第23章绝大部分都是财务报表附注必须披露的交易,这样划分的话一本教材就有一个框架了。
以上两段是两个大框架,这两个框架不是独立的,而是必须结合到一起的。有了这样一个大框架之后,再把一章章的内容往上粘,因为教材章节的排列顺序与标准财务报表的列示顺序是差不多的,都是按照资产的流动性强弱来排列。在看教材每一章的时候也能加深对财务报表科目顺序的理解。比如看固定资产一章,就要明白现在看的是资产负责表中非流动资产的内容,在资产负责表中排在流动资产之后。
每一章从全局看是尽量往大框架靠,明白它的位置;从细节看就是“确认、计量、列报”,还是以固定资产为例,固定资产取得的时候要入账,平时要计提折旧,要维修保养,年限到了要报废。入账的时候有个“确认、计量、列报”的问题,提折旧、维护的时候有,报废的时候还有,“确认、计量、列报”就像是冤魂,死死地缠着每一个科目,每一笔交易。
总而言之,书上的每一章往上走要找它在框架的位置,往下走是找各个环节的会计处理方式。以上是我梳理的一些思路,以下是我的学习过程。
以上的思路我觉得还是可以借鉴的,但我的学习方法比较偏激,一般不建议模仿。在这六科中,除了财管,其他五科我的大部分学习时间都是花在看教材上,看完一遍看两遍,平均每科的教材都看了不下五遍,一般第一年的书笔记做的很满,当年没考过,第二年的新书笔记照样能做的很满,常看常新。
而且看书是整本地看,从第一章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看的过程也有侧重,那就是重视标题和小标题,看完一段话归纳这段话讲了什么,如果是废话直接无视,如果能总结,直接把自己总结的写在边上。书上凡是重点的地方段落都有小标题的,一定会重点看,再与自己归纳的相互印证,基本就理解了。
当时考会计的时候就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如果把书上所有的例题拿出来打乱顺序,每一道都会做的话,那么会计这门肯定能过了。09年的时候我敢保证,现在是不是还是这样就不清楚了,但我觉得应该也相差不远。书中的例题真是黄金宝典,怎么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所以一定要把书上所有例题都单独做过,单独做就是先把例题抄出来,然后从头到尾一步一步做,我觉得很多人就失败在看过几次就觉得自己看得懂肯定会做,但是却不真正地单独做。
考会计的时候在上学,空闲时间比较多,基本上有空就学。时间分配大概是看书60%,网课、视频25%,做题15%,我上面的思路都是在不断看书中自己总结出来的。很多人一边看会计网网课视频一边看书,我第一遍复习,是边看会计网直播课,边看书,后来我的看书和网课录播视频都是分开的,一般是坐车、走路、睡前听,而且录播视频是在大概看过两遍教材的时候看,一边看一边给他归纳总结,给它找在框架中的位置,给它明确视频正在讲的是确认、计量还是列报。
感觉自己学到一定程度我就开始做题了,做题的时候,不管之前看了几遍教材,我都是看一章教材做一章习题,做完习题再看一遍教材。感觉学到一定程度还可以看真题,真题是仅次于书上例题的白银宝典,特别是大题,在自己做过一遍以后仔细对答案,研究它的出题思路以及与书上例题的相似性。
专业名词大杂烩
审计
审计和会计的名称差别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审计就是审会计,检查会计工作有没有问题。在风险导向审计的大背景下,审计具有很强的条理性,书中教材的编排已经很能说明问题,在章之上还有编,这个编就是我们把握条理的一个切入点。
风险导向,顾名思义,就是以风险为导向。这个风险导向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作为一名21世纪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审计师,如果一上来就抱着一堆会计分录、会计凭证一个个地核对,那也太没有技术含量了。想把一个大企业所有财务人员在一年里做的所有工作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一一核对,体现不了效率,于是有了风险导向审计。所谓风险导向,就是在了解企业整体和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对企业财务报表层面和业务层面的风险进行评估,风险大,那就要在更大范围的基础上抽查凭证,风险小,核对凭证的工作就能少做些。
按我国法律规定,企业的财务报表是由管理层编制的,但是很多人不相信管理层会据实编写,谁知道是真是假,多几个零少几个零都是你自己说,鬼才信。所以审计就是对管理层出具的报表在多大程度上可信进行调查,这是我的观念。审计的书相当厚,在极端情况下可以当板砖使。虽然厚,但是它有主线,这条主线就是审计流程,说白了。这么厚的书就是告诉你这么几件事:
在做审计之前,有两件事要做,一是看自己有没有这能力,有没有金刚钻去揽活,比如你一100人不到的事务所想接中石油的年度报表审计,那不找虐么,第二,道德上过不过关,够不够中立;都没问题的话,就可以了。
价格什么的谈好了,就开始了。审计流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了解客户的情况,学名叫“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情况”,看客户的财务制度,各方面管理够不够严密,作假帐的机会大不大,这个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这个词非常重要,地位相当于雅思等英语考试中的核心1000词之类,一般来说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都还不错。
接着是第二步,第二步是重头戏:控制测试。控制测试是什么,简而言之,既然你的内部控制不错,那么就要测试一下你的内部控制能在多大程度上防范舞弊风险,比如,既然你有88条规定防止内部人员私建小金库,但是我得试试这88条是不是真能防止,这就叫控制测试,说不好听点,就是以身试法,没事打个110,说有人抢劫,看有没有警察叔叔去抓,这就是控制测试——测试你的内部控制。
控制测试是个重头戏,如果测试的成绩好,说明舞弊风险低,那么下一个重头戏,第三步——实质性程序就可以少做点,如果控制测试成绩不好,或者在之前“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时发现根本就没内部控制可供了解,那不好意思,就得上手段了,这手段就是实质性程序。名字挺好听,其实就是忽悠人的,什么实质性程序,就是查凭证,跟大半夜去扫黄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技术含量还不抵扫黄来得高。抽凭证就是看会计凭证上做的分录对不对,回到之前,抽凭证的主要目的就是看会计上的“确认,计量和列报”做得对不对,控制测试的成绩不错,抽查凭证又没查出什么问题,那么就可以基本确定没什么问题了。
教材第三编叫“审计基本原理”,第四编叫“审计测试流程”,这两编是重中之重,而且两者互为表里。如果把审计流程比作一个人的骨架,那么审计原理就是血管和肌肉,血管和肌肉围绕着骨架,把审计变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活人。这些原理是为流程服务的,比如审计证据、审计抽样,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情况时所得到的材料是审计证据,在执行实质性程序时获得的资料也是审计证据;在了解内部控制时需要做审计抽样,在执行实质性程序时也得抽样。
总的来说,“审计基本原理”是告诉我们用哪些方法来去实施审计流程。通俗来说,审计流程(第四编)就是告诉你从广州到北京是往北走,必须要经过湖南、湖北、河南、河北这些省份,而审计基本原理(第三编)就是告诉我们可以走路去,也可以坐火车、坐飞机去。大体上就是这么一个关系。
如果说第四编是照本宣科地介绍审计测试流程,那么第五编就是手把手地教了咱们了,在这里必须要仔细研究这编里面每一章的小节安排,除了货币资金外,其他三章的顺序无一例外都是:特点—内部控制与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这不就是赤裸裸的审计测试流程嘛,在这些流程里面运用审计证据、审计抽样来具体操作,每个循环就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样,从此站起来了!我觉得这就是审计的方法所在。所以说每一章的标题、每一节的标题都必须着重注意。
审计是我比较有心得的一科,因为审计的框架性特别明显,很多人觉得审计就是背,没错,审计就是靠背,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背已经不是当年的背了。我认为,背要在框架中背,要知道自己在背的内容是属于哪一部分的,要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自己正在背的内容。我在学习审计时的时间安排与会计略有不同,75%的时候花在看书上,20%在看网课,剩下5%的时间做了一些题,看书是在有大段时间的时候,录播视频还是坐车、睡觉的时候看或听。特点是一个流程性极强,一个实务性极强,这对于我这样没有丝毫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