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戴尔(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戴尔”)日前在北京发布了《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模式和路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迅速发展,并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中国数字经济强势崛起,既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力,又成为了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在新时代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政策部署下,在加速建设制造强国和“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背景下,传统产业亟需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通不同层级与不同行业间的数据壁垒,强化数据驱动能力,提高行业整体运行效率,加速数字化转型与升级,构建全新数字经济体系。
为提出更清晰的中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建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走访了30余家数字化转型方案供应商、一二三产传统产业的典型企业、研究机构、行业主管部门和政府机关,开展调研及专家论证,完成了这项历时一年的研究。报告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梳理产业政策和技术发展,分析中国产业现状和国际经验,探索数字化与传统产业转型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可借鉴、可复制的模式,从国家、行业、企业三个维度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可靠、操作性强的转型推进建议。
报告提出,数字化转型的广泛应用将给中国传统产业带来诸多益处。其中包括:使it系统快速迭代,提升业务敏捷度;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延伸产业链长度,扩展服务环节,为传统产业带来众多价值。
以下是报告节选
一、不同行业数字化推进的特征
满足消费者多样的、高质量的需求成为推动各类行业进行数字转型最为重要的因素;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it 技术迅速发展及与传统行业快速融合,加快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也催生出由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产业变革。但是,不同行业在生产流程或环节、终端产品或服务所面向的人群、所处的政策环境、技术水平要求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使得该行业推进数字化的过程会展现出相异的特征和轨迹。下文将以汽车、轻工、石化、食品、健康医疗等行业为例分别讨论。
汽车行业将更为注重研发能力的提升与生产过程的优化,通过 mbe 的虚拟仿真设计和制造、基于工业大数据平台和相关供应链管理 scm 的集成,实现缩短研发周期、供应链和整车制造过程的无缝对接、及设备健康管理等在内的系列优化,实现智能产品、智能生产、智能服务以提高生产敏捷性,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目前,汽车行业的数字化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汽车产品将普遍体现出智能网联特征,动力系统也将持续向电动化转型;大规定制很可能成为汽车生产制造的主导方式,一些其他方式也存在长期发展潜力;平台经济、分享经济模式兴起,智能交通体系不断完善。
轻工行业中以家电行业为例,家电生产商将积极探索互联工厂,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升工厂的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快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从大规模制造到大规模定制的智能化转型。而实现这些目标可能的途径是建设互联工厂用机器人替代工人、建设精密装配机器人社区实现并联式生产、通过系统aps 自动根据客户订单排产来满足用户个性化定制最佳体验、生产上通过通用化和标准化的不变模块与个性化的可变模块来实现高度柔性生产。
化工行业则追求产品向数控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流程制造业向数字化、可视化、自动化、网络化、集成化为特征的集成制造发展,变革其规模定制生产方式和生产型服务业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可能遵循的路径是积极开发供应链一体化、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生产过程控制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与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实现协同业务的网络化、全球化,提高对市场动态多变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食品行业由于与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息息相关,因而其突出特征在于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以及事后的质量可追溯。食品行业在生产过程监控方面可应用物联网和/或大数据对产品从生产到加工的全流程监控分析,实现精细化、自动化生产;对于可追溯体系的侧重既使得食品企业能够取信于消费者,又能获得实现产品质量持续改进所需的系统完整的信息集成,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服务业更侧重于定制化(小批量生产或个性化单件定制),极为关注用户的体验。因而,为了应对消费者个性化但又日益分散化的需求,服务业可以努力的方向是转向网络选择更广泛的供应商,获取更详细的客户洞见,推出更丰富更复杂的产品,以更精准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还可以通过向消费者提供覆盖线下、线上和移动等各类平台的无缝、便利和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实现服务的快速反应。
医疗健康行业在个性化、定制化方面的需求比服务业更进一步,同时兼具了食品行业对安全、健康的要求。该行业可以通过平台打通生产与计划资源,实现生产与供应链对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借助平台,医疗健康行业中的企业可以实现与用户的无缝对接,通过用户交互及用户行为分析,形成满足用户健康需求的个性化定制方案;实现产品生产、交付的全过程透明可跟踪,提升用户体验。
不同行业借助于信息产业技术向着数字化转型,但行业中的有机构成——企业,由于缺乏预算与资源(33%)、缺乏专业技能(31%)、缺乏上级的支持与赞助(29%)、缺乏正确的技术(29%)等原因,使得数字化的推进在不同行业的深度不一。目前数字化程度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为通信(telecommunications)、科技(technology)、媒体和娱乐(media and entertainment),数字化程度最低的三个行业依次为保险(insurance)、私人卫生保健(private healthcare)、公共卫生保健(public healthcare)。
二、我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进入增速换档、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阶段,这一阶段对我国产业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国内消费市场的升级,带动了传统行业升级以适应市场需求;二是传统扩张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我国传统行业正面临“大爆炸式颠覆”和“挤压式颠覆”的双重威胁,很多传统企业缓慢进入其生命周期的衰退期,从缓慢的营收增速下降以及获利能力承压开始,经历相当长时期后,企业运营最终难以为继甚至被新的崛起者所替代,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成熟与全球化,挤压式颠覆对我国传统行业的冲击日趋明显,传统行业迫切需要探寻新的增长机会和模式。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为这些传统行业带来一丝曙光。过去的十年里,我国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it技术迅速发展,数字技术呈指数级增长,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呈现大爆炸的形态。中国已经是最大的数字化消费市场,崛起的新兴数字行业、企业在金融服务、通讯、出行和物流等领域对传统的市场规则和传统行业、企业形成巨大冲击,中国经济正经历由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的转型,数字化所带来的新的理念和商业模式加快了我国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
我国传统行业中的诸多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实施的制造强国战略和中国制造 2025 行动,紧握数字化发展机遇,进行了诸多实践。华为中兴、沈阳机床、海尔、格力、三一重工、联想、中石化、宝钢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都在纷纷设立相关研究院,加大技术开发投入,通过技术创新来引领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一些工业平台化发展已经出现雏形,中国航天、宝钢、中船重工、中国电子等大型国有企业已经建立了企业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也涌现出一批依托工业电商平台创新的微观主体和新型模式。
三、典型企业案例